但引号对《易经》古歌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。
‘名教便是崇拜写的文字的宗教。[72]由此可见,生生哲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与名名问题的结合。
李先生于2010和2011年分别出版了《该中国哲学登场了?》和《中国哲学如何登场?》两本对话集,其中从哲学终结问题谈起,认为所谓终结只是西方哲学发展到后现代而已,而后现代到德里达,已经到头了。气以成形,而理亦赋焉。[13] 陈来:《仁学本体论》,第14-16页。可见,前一种名是客观意义的,后一种名是主观意义的,用尹文子的分法,前者指命物之名,方圆黑白是也,后者则包括毁誉之名和况谓之名,善恶贵贱和贤愚爱憎是也。[10] 详见俞宣孟:《本体论研究》,第47页。
[43]俞先生分析指出,虽然老子的道乃先天地而生,独立而不改(《老子·第二十五章》),朱熹也说未有天地之先,毕竟是先有此理,万一山河天地都陷了,毕竟理却只在这里。[70]熊十力的量论最终没写出来,但在其弟子那里则得到了某种表现,比如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论即讨论如何由道德心开出知识心。天无失于时,人无怠于诚。
依荀子,礼、法、类、群之间的关系形影不离。二者正构成一鲜明对照关系,如蚯蚓与躁蟹、螣蛇与鼫鼠之间的对比。[62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9页。至于山与风雨、水渊与蛟龙水物的伴生关系,则显示出了对自然的认知。
[45]可列简表如下: 水火皆有气,但没有生长的样态。由此,荀子生态哲学推展出了三个方面:其一,天生人成,天道人道。
其二,天德人政,和养生成。正是因地制宜、合理利用的表现,也是将自然社会视为一个大循环系统的思维逻辑理路。敬畏生效法之心,此亦是荀子生态哲学中的应有之义,后文明之。天下不一,诸侯俗反,则天王非其人也。
荀子说,若夫总方略,齐言行,壹统类,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,教之以至顺。荀子之类为物类与伦类的合称,与群密不可分。在可知论的基础上,人物之别才能开示出来。其中,阴阳之气属于天、地、人,而血气则属于动物,包括最为天下贵的人。
但就荀子天道与人道之总体哲思而言,其天道观无疑是为其人道观服务的,是人本主义而非自然主义。应之以治则吉,应之以乱则凶。
[81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63页。天生人成,重在人成,正是荀子人本主义鲜明立场的表征。
[12](《富国》) (5)故曰:粹而王,驳而霸,无一焉而亡。在生态哲学元关系天人关系的建构上,天生人成实现了对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理论超越。南海则有羽翮、齿革、曾青、丹干焉,然而中国得而财之。其云,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[50]此道并非仅指人道,还当包括天道。二、天生人成与人本主义生态哲学 (一)天生人成、天道人道 1.天生人成为荀子本人思想 天生人成一语,在《荀子》中多有表达。
[23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22页。与稷下道家的自然主义生态哲学不同,荀子建基于天生人成与礼义之统两大基本原则,发展出了人本主义群道生态哲学。
无足而飞的螣蛇,五技而穷的鼫鼠,则是君子结于一的仿生对象。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206、297、457页。
[56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160-161页。其说有理,王先谦亦从之。
《大略》所言,虽更加简洁,但未如《富国》详尽。[42] 侯外庐:《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》,沈阳:辽宁教育出版社,1998年,第232页。[34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417页。礼义之统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生态哲学自带人本的一面,故尔需要凸显其自然主义的一面。
[76] 王先谦:《荀子集解》,第96页。[81]群居和一之道之于万物、六畜、群生的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。
此为源于现实自然事物的分析而得出的理性结论。[43] 楼宇烈:《周易注校释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2年,第5页。
自然与人共同构成了宇宙中的大群,而实现这一群类所寓示的生命共同体的各得其宜,才能实现天地之间、万物之上的和美与共。另如,天地之苞万物,天地之生万物的表述,体现出荀子对自然之博大与生养的礼赞。
[14](《君道》) (7)故曰: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,暗主则必危其所爱。从前所言君子以德,小人以力来看,荀子以力与德的分野,注重圣人之德以成就百姓之群、财、埶、寿。此正体现出了荀子思想的多面性、复杂性与集成性的特征。荀子以注重后天学习而闻名,学不可以已具有学无止境的旨趣。
果若是,则与《解蔽》篇的经纬天地,制割大理诸语相龃龉。其对当时稷下诸子有着深刻的认知与批判,以知名学者身份参与到稷下学派的百家争鸣之中,成就了荀子的先秦诸子集大成者的思想史地位。
[47]如此,万物共同处于宇宙之内,形体虽然不同,但对于人而言是有用的,而不是为了人而存在。简言之,如同自然界不知其然而然地运行一样,圣人已然成为自然大道的化身。
荀子认为,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,六畜皆得其长,群生皆得其命。和分为天和(自然之和)与人和(人群之和)。